这一轮伊以冲突联美配资,究竟谁吃了亏、谁占了便宜,各方现在说法不一。
特朗普说自己成功地通过一轮“雷霆重锤”震慑了伊朗、保护了以色列,还给出了24小时结束战争的方案,让德黑兰和特拉维夫乖乖听话,美国赢麻了;
内塔尼亚胡说这一轮冲突证明了美国和以色列的同盟坚不可摧,美国被迫将资源重新集中到中东,还成功推迟了伊朗的核计划,以色列也赢麻了。
而就在刚刚,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战后首次发表了“胜利宣言”,结论只有一个,那就是伊朗赢麻了。
随后,伊朗副外长也站出来发声,说美国轰炸了伊朗核设施,特朗普政府必须赔钱。
在这篇宣言中,哈梅内伊明确阐释了德黑兰方面看待这场“12日战争”的视角。
当然,各国都在宣传“赢学”,其实是当下舆论场的一种常态。但哈梅内伊提供的这个视角,确实还具有一定的可分析性。
他指出了个一个事实,就是经过这一轮冲突,以色列在中东的“不败金身”,事实上已经被“抵抗之弧”打破了。
如果不是美国执意动用军事手段庇护以色列,那么现在这个国家都可能已经不存在了。
还有一句话,哈梅内伊没说,但是懂的都懂,那就是在这一轮冲突之后联美配资,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处境,大概率只会越来越糟。
中东各国看待以色列的视角,和我们其实是不一样的。
在我们看来,以色列是一个弹丸小国,但在中东各方势力的眼中,之前用五次中东战争生生把自己“钉”在这片土地上的以色列,是个半点都惹不起的“活阎王”。
而这一次,革命卫队的导弹却实打实突破了这个“活阎王”辛苦建立了多年的多层次防空网络,落到了特拉维夫。
而且,伊朗也确实成功保存了实力,没有真的陷入大规模的区域冲突。
说白了,当初的中国敢和美国叫板,是因为有全球数一数二的人口大国的底子支撑着、有两弹一星的科技成果支撑着,还背靠社会主义阵营。
而如今的伊朗,自身可以打的牌有限,国际大环境也不足以支撑一场“新冷战”,没有选边站队的空间。
伊朗真的和美国、以色列陷入一场地面大战,那最后就算惨胜,胜利果实也极有可能被其他国家给“摘桃子”。
所以,培养代理人,碎片化、长期化地削减以色列的战略生存空间,是革命卫队当初建立“抵抗之弧”的初衷。
如今美国停手,伊朗避免了亲自下场、跟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正面交手,这个最坏的可能性,算是“回归初心”。
以色列的“不败神话”破产,伊朗自己的损失也控制在了可承受的范围内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哈梅内伊说自己赢,说他们狠狠打了美国一巴掌不能算全错。
不过,这个说法肯定也不能算全对。
从“阿克萨洪水”到这一战,伊朗花费十几年打造的“抵抗之弧”,明显是已经元气大伤。
不光以色列周边的战略形势会恶化,伊朗周边的战略形势也会恶化。
接下来,是以色列率先恢复元气,重建对周边国家的“累积威慑”,还是伊朗支撑抵抗系力量继续对以色列进行战略围堵,将会是决定两国谁能“赢”到最后的关键。
而这新一局的战场,极有可能会是在加沙。
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